簡介
昆明湖位於北京的頤和園內。原為北京西北郊眾多泉水匯聚成的天然湖泊,曾有七里濼、大泊湖等名稱。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,因萬壽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。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,又被人們稱為西湖。
昆明湖歷史
元朝定都北京後,至元二十九年(公元1892年),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慧河,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,成為元大都城內接濟漕運的水庫。瓮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。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,周圍水田種植稻穀,湖旁又有寺院、亭台之勝,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,山水俱佳,酷似江南風景,時人尚有“西湖十寺”與“西湖十景”之譽。明武宗、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釣魚取樂。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“江南風景”,“環湖十里,一郡之盛觀”。明朝時,每年桃紅柳綠時,京城百姓扶老攜幼,爭往西湖踏青賞春,名曰:“耍西湖景”。
至清朝,乾隆皇帝決定在瓮山一帶興建清漪園,將湖開拓,成為現在的規模,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,命名昆明湖,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“何處燕山最暢情,無雙風月屬昆明。”1860年,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。1888年,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,改稱頤和園,作消夏遊樂養老地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經多學科分析研究證明,該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。
昆明湖風景
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。瓮山泊因地處北京西郊,又被人們稱為西湖。因為這一帶風景優美,山水俱佳, 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"宛如江南風景","一郡之盛觀"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"何處燕山最暢情,無雙風月屬昆明。"
昆明湖一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。頤和園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,沒有什麼實際作用,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,在堤岸上建起“西堤六橋”,形成優美的“六橋煙柳”,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,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。頤和園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,用十七孔橋與湖的東岸連線起來。按照中國歷代皇家園林“一池三山”的理水方式,在湖內建有“南湖島”“治鏡閣島”和“藻鑒堂島”三個中心島嶼,並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。粼粼的湖水,蜿蜒的堤式,錯落的島嶼,以及隱現在湖畔風光中的各式建築,組成了頤和園中以水為主體的絕色風景。頤和園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,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,湖光山色,交相輝映,美不勝收。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橋、東堤、南湖島、十七孔橋等。
頤和園的昆明湖,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。頤和園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園的四分之三,昆明湖根據水域的分割狀況,可分為三個部分,即大湖、西湖和後湖。其中西湖又可分為南北兩個區域,昆明湖繞流萬壽山後山腳下的溪河,稱為後湖。後湖也可分為後湖和諧趣園湖兩部分,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。昆明湖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,比北京市內的五個北海還要大。水域廣闊,景色秀麗,每年夏秋季節,大量遊人紛紛而至。人們在昆明湖泛舟消暑,微風拂面,微波漣漪。西望玉峰寶塔,立於青山之上,北看佛香高閣,處於翠柏之間。遠山近水,詩情畫意,使人暑意頓消。當人們在風和日麗的夏秋之際,立於岸邊,放眼觀看,湖面上汽艇、畫舫,載著遊客環湖遊覽,條條小船,乘著遊客划槳而航,橋、島、殿、閣,倒映水中,湖面上生氣勃勃。呈現出一幅壯麗的畫面。